Gartner:從全球視角看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如何高質量發展

2023-07-27 08:14 e-works王聰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分工,成為上一輪全球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供應鏈轉移的受益者,不僅構建了全球最齊全的工業體系與供應鏈網絡,還發展成為世界上**的貿易出口國。但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當下,出口下滑、外貿承壓的挑戰正不斷加劇。特別是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中國既有的全球產業鏈分工地位帶來巨大挑戰。

       面對動態多變的國際市場格局,國內制造企業對于供應鏈愈發重視,領先的制造企業需要權衡韌性和效率,以確保自身供應鏈系統的有效運行。隨著“近岸生產”和“制造網絡多元化”逐漸成為企業的優先策略,制造業產業鏈分工日益深化。日前,在Gartner舉辦的關于“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供應鏈挑戰”媒體溝通會上,Gartner研究總監龔慧?。╒ivid Gong)解讀了關于全球供應鏈變革、中國供應鏈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地位以及制造企業如何更好的順應大規模定制,走向服務化等問題,為國內制造企業更好的認清全球供應鏈趨勢,實現自身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建議和方向。

直面挑戰,全球供應鏈變革下的“攻守法則”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制造業大國,擁有全球最完整且規模**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龔慧巍介紹中國占據全球制造業市場約30%,也就是整體18萬億(美元)市場規模中,中國占到5億(美元)的體量。實際上,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盡管現在以美國為代表正在重構全球供應鏈市場,但中國作為全球“多極”中“一極”,一直是全球價值鏈貿易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龔慧巍表示在供應鏈更加本土化和短鏈化的趨勢下,中國制造業呈現出3個獨有的特點:

       1. 以能源作為稟賦型。中國經過多年發展,在能源電力等領域有著深厚的基礎,以中國、俄羅斯、中東、巴西、澳大利亞為代表的中亞鏈條越來越緊密。根據BNEF(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到的能源轉型投資最多,高達5,460億美元,占全球投資總額的近一半。隨著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中國在該領域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領先優勢有所擴大。

       2. 以人力資源和供應鏈稟賦型。中國一直有著人口密集特點,在勞動力方面有著先發優勢,盡管目前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新目標,但國內的人力資源優勢依然存在,只是相較之前有所減少。并且可以看到,中國正在加速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加入CPTPP等適應和引領區域價值鏈,進而更好地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

       3. 以技術作為稟賦型。從比較優勢來看,中國制造區門類齊全,隨著工業自動化、人工智能、3D打印、5G技術等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數字化正更好的賦能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攀升。借助各種數字化技術和工具,能夠幫助國內制造企業降低信息傳遞和跨境交易成本,增加中間品、服務和技術的可獲得性。

       龔慧巍強調雖然有些國家希望通過全球供應鏈重塑之機將中國排除在價值鏈分工體系之外,與中國供應鏈“脫鉤”,但實際上很難成功。因為供應鏈貫穿企業價值交付全過程,是企業實現業務愿景、促進價值增長的一項關鍵職能,全球供應鏈部署對企業的發展乃至生存至關重要,是眾多企業提升其競爭優勢的戰略之一,例如我們看到由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咨詢公司共同遴選的“燈塔工廠”中,全球“燈塔工廠”數量達到132家,其中中國本土擁有50家,居全球首位。而隨著世界環境的愈加多變,對于中國企業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升級,培育“以我為主”的鏈條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

圖 中國制造業比較優勢

決勝未來,數字化浪潮下企業更需“知行合一”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面臨重構與調整,對于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說,供應鏈上的多維布局將有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各環節的協同效益。這其中,以產品服務化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創新,是有利于打通生產和消費的環節,促進供需匹配,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根據Gartner調研數據顯示:73%的制造商將在5年內提供產品服務化。隨著制造業面臨著技術、市場和社會的諸多挑戰,產品服務化是擺脫制造業困境的有效方案。

       龔慧巍介紹以往談到“微笑曲線”,以制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全球產業鏈可以分為產品研發、制造加工、流通三個環節,而中國在其中是比較低端的,由于缺少核心技術,主要從事制造加工環節的生產。在龔慧巍看來,雖然發達國家可能借助數字貿易規則制定等方面的先發優勢制約中國,但中國也可把握數字時代的機遇利用數字智能技術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實現自我發展。

       對此,他將制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分為三個不同維度,認為不同的制造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

       首先,是生產制造維度,企業需要從客戶需求到概念設計、詳細設計、工藝設計、仿真試驗、生產制造到售后服務過程的全部貫通,實現數據驅動。例如對企業級BOM的有效管理,是制造企業實現設計重用,提升研發效率,實現產品快速配置的基礎。

       其次,是針對市場銷售的管理,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產品訂單的銷售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產品的生產計劃,加大暢銷產品的產量。此外,在萬物互聯的今天,物聯網數據不光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服務質量,還可以通過采集已銷售產品的運行狀態數據來反饋產品設計、制造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企業不斷改進產品。同時,企業如果想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例如從賣產品轉型為賣服務,也需要基于采集的運營數據來合理計費,監控產品的運行狀態,確保產品能夠正常使用。

       最后,是企業供應鏈管理,其中涉及到對于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管理、供應鏈質量管理等多項內容。龔慧巍表示隨著現代供應鏈從“鏈式”轉變為“網狀”,其全局效率的優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方的跨域深度協同。企業可以對外建立供應鏈管理的門戶,實現企業與供應商、客戶等商業伙伴間的全鏈貫通;對內將供應鏈管理軟件與ERP、CRM、APS、QMS、MES、SRM等企業內部信息系統集成,讓供應鏈執行精細化管理的落地。
圖 企業在不同維度下的信息化系統高效集成

       面對數字化浪潮席卷而來,上述只是一張全景圖供企業參考。在具體實施環節,龔慧巍介紹對于“產、供、研、銷”每個環節都有著適合企業自身的切入點和方向。圍繞全球制造業變革,落實到企業個體上還需要進一步推進數字化轉型來打造透明、敏捷、智能、彈性的物流與供應鏈,構建韌性。Gartner也將持續關注和研究國內制造業數字化發展和供應鏈升級趨勢,幫助企業在價值鏈各個環節實現精細化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敏捷地應對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