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和人工智能哪個才是新一次工業革命的主力?

2023-07-29 08:01

韓國研究人員在預印本網站arXiv平臺上張貼兩篇論文,聲稱發現常壓室溫超導體。


論文摘要(DeepL翻譯)


論文1:我們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在常壓下工作的室溫超導體(Tc 超過 400 K,127 oC),其結構為改性鉛磷灰石(LK-99)。臨界溫度(Tc)、零電阻率、臨界電流(Ic)、臨界磁場(Hc)和邁斯納效應證明了 LK-99 的超導性。LK-99 的超導性源于輕微的體積收縮(0.48%)造成的微小結構變形,而非溫度和壓力等外部因素。收縮是由 Pb(2)-phosphate 絕緣網絡中的 Cu2+ 取代 Pb2+(2) 離子引起的,并產生應力。它同時轉移到圓柱形柱的 Pb(1) 上,導致圓柱形柱界面變形,從而在界面上形成超導量子阱 (SQW)。熱容量結果表明,新模型適用于解釋 LK-99 的超導性。LK-99 的獨特結構使得微小的扭曲結構在界面中得以保持,這是 LK-99 在室溫和環境壓力下保持和顯示超導性的最重要因素。


論文2:利用固態方法合成了一種名為 LK-99 的材料,它是一種改性鉛磷灰石晶體結構,成分為 Pb10-xCux(PO4)6O(0.9<x<1.1)。該材料在超導臨界溫度 Tc 以上顯示出 Pb(6s1) 的歐姆金屬特性,在 Tc 以下的室溫和大氣壓力下顯示出超導體的邁斯納效應的懸浮現象。LK-99 樣品的 Tc 超過 126.85°C(400 K)。我們分析認為,這種材料之所以可能具有室溫超導性,主要歸因于兩個因素:一是通過用銅替代鉛實現絕緣體-金屬轉變而產生的體積收縮;二是由于在 Tc 時超導凝結,一維(D)鏈(沿 c 軸的 Pb2-O1/2-Pb2)結構變形而增強的現場排斥庫侖相互作用。我們用一維 BR-BCS 理論討論了室溫 Tc 的機理。


論文鏈接


The Firs Room-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Superconductor


Superconductor Pb$_{10-x}$Cu$_x$(PO$_4$)$_{6O}$ showing levit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mechanism

很多網友問,互聯網后,下一個風口是什么?

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以ChatGPT為代表,在2023年初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股軒然大波。5月份,360周鴻祎曾公開發文全員擁抱GPT。個人鄙見,隨著硬件的發展支持,后續人工智能的實用化便利化,不會使用魔法訓練ChatGPT的人,就像現在這個年代不會使用Office辦公自動化一樣。


人工智能會是下一個風口嗎?你覺得有必要每天花兩個小時學習或者應用ChatGPT為您提升價值創造財富嗎?